试论会理的历史文化
肖志鹏
前冬去春,我写了《会理史话》。本文欲在《会理史话》的基础上,将会理置于中华民族各历史时期的大背景下,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诸多层面,试图作些初步的研究、分析。
会理历史源远流长,跌岩起伏,从建县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会理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绚丽多姿,具有如下鲜明特点:
历史发展的悠久性
出土文物证明,会理早在原始社会的晚期,距今三千多年前,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会无濮人”,是会理人民的先祖,他们是会理原始文化的创造者。会理与云南省的元谋县山水相连。“元谋人”的年代距今170万年,比“北京人”、“蓝田人”还早100多万年。我想,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会理的历史还会大大提前。
南丝绸之路的干道,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西汉元狩元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刘彻根据博望侯张骞的建议,派爱将唐蒙“凿灵官(地名在今甘洛县境)、桥孙水(今安宁河)以通邛都”。经过数万人12年的奋战,西汉元鼎6年(公元前111前),凿山筑路千余里,灵关道初成。为了略边,汉武帝下令,以邛都地置越嶲郡,下辖15县,即:邛都(今西昌市)、灵官(今甘洛县一带)、台登(今冕宁县之泸沽)、定笮(音zuó,今盐源县)、大笮(今攀枝花市所辖盐边县)、苏析(音xī,今西昌市所辖礼州镇)、阐县(今越西、甘洛两县之各一部)、卑水(今美姑县)、潜街(今雷波县)、姑复(今云南省所辖之宁浪、永胜两县),遂久(今云南省所辖之丽江市)、会无(今会理、会东县)、三绛(今会理县所辖之黎溪工业园区)。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时期,越嶲郡15县之总人口为61280人。灵官道的开通,拓宽了西汉王朝的疆域,加强了西汉中央政权的统治,加强了中央与边疆的联系,巩固西南边疆各民族的团结,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及社会进步,中国走向世界,是以丝绸为先导。我国对外的丝道,有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南方丝绸之路三条。其中,南丝绸路较之北路和海路要早两个世纪。
在建县以后的二千一百多年中,会理曾经用过了三个称谓:初建时叫会无县,这个名字用了近800年。其由来,因古籍湮没,已无从考证。唐上元二年(675年)会理使用了第二个名字——会川县。这个名字用了千余年,因“川原并会”于此,故名。雍正六年(1728年),会理使用了第三个名字——会理县。意思这里是“诸酋听会之所”,“政平颂理”。
会理古城的历史,也非常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会无县的县城,在今北山之上,至今遗址犹存。以后是现今的老街子,有“邑尾村”、“草市”为证。再后治所南移,明洪武30年(1397年),在唐朝的基础上建了土城(今古城)。到了清,雍正王朝将土城改为砖城,遂成规模。
经中央、省、州专家考证,会理古城、独具特色:一是地理位置优越。中央党校的教授曾问学员:“全中国哪个城市的气候最好”?学员们答:“昆明”。教授说:“错了,应当是四川的会理县。昆明市是因它是省级的大都会而出名”。会理的年均温度为15.1℃,“四季如春”。专家们夸它是块“福地”。彝语“湟底尔库”,意思是“春天常驻的地方”。所以,论旅游,会理像个“天然的大空调”,拥有得天独厚,天下第一的气候资源。二是地势险峻优美。《会理州志》是这样描绘的:“川南古城——会理,毗连滇池,金江一水环抱”古城位于玉墟山南麓,城河西侧,依山缓坡而建,西北高、东南低,洪涝无虞。北京来的专家看后,夸“会理建城的祖先通周易,富有阴阳八卦的推理”。三是布局严谨。整个古城“穿城三里三,围城九里三”,由“三关、七街、二十三巷”组成,社会功能齐全,结构“严谨、协调、合理”。北京来的专家说:“到了科甲巷,他们的耳畔似有书声琅琅,双鼻乍觉瀚墨飘香。走进小巷,穿越时光的隧道,耳边顿感马帮蹄声滴哒”。四是古建筑多。整个古城面积为24.7万平方米,其中明清及民国建筑就有17.9万平方米。有代表性的如科甲巷的胡家大院、吴家大院。五是历史遗迹多。如北门城楼,古城墙,粤省会馆、金江书院、仓圣宫、景庄庙。“大夫第”、“经魁第”、“进士第”,至今虽匾额无存,但门楣依旧。钟鼓楼、白马庙、文塔寺历史上虽毁,但在旧址上又作重建,诸多历史遗迹,是古城重要之文化载体。
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首先,会理处于古西南夷地区的腹地。古时候,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把现今的川南、云南、贵州西部、越南和缅甸国北部,统称为西南夷地区。足见,所谓西南夷,它首先是个地理概念,其次,它又是一个族群概念,泛指秦汉时期中原人对这一区域众多少数民族部落的总称。王朝开边,从修道开始;王朝略边,以道否定;王朝治边,沿道设据。由于会理地处西南夷腹地,在南丝路开通后,成了封建王朝开边、略边、治边的重镇、据点和交通走廊,战略要地。秦时的零关道,唐时的清溪道,民国时期的乐西公路、西祥公路、上世纪的成昆铁路,而今正在修建的雅攀高速公路,都概莫例外。东汉建兴元年,诸葛武侯“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唐王朝征土蕃、南诏;南诏国10世主丰佑寇蜀,11世主蒙世隆4次兵伐成都;元世祖忽必烈征服四川,走的都是这条路,清同治元年太平天国冀王石达开过境;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过会理,抗日战争时远征军赴缅甸抗战。如此等等,会理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是南丝绸路上的锁钥。
其次,会理座落在横断山脉的东北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故尔又是“川、滇、藏”三省物资的集散地,商业往来的要津。南丝绸路自北而南纵贯全境,计54驿,2934里,管理的驿馆数以百计。是它,让会理走向世界,也是它把世界介绍给会理。会理地处这条贸易通道四川境的最南端,与云南省巧家、禄劝、元谋隔金沙江相望,自古称为川滇锁钥。特别是明、清时期,缅、印大路畅通,小道开凿,塘铺增多,川盐、云土(大烟)、普洱茶、下关茶、棉纱、黄丝、皮毛、藏药等流通其中。《乡土志》记:“会理为蜀门户、水陆要冲。以陆而论,近经通衢,由西而滇之大理、永昌;南则由滇而达蒙自,直通越南、缅甸;东南则由昭通达重(庆)、叙(州),直接两湖、江西,均气息遥通,络绎不绝。若商务之盛,首推“三帮”。三帮者,江西、云南、四川也。足见,自古会理商贾云集,商业繁盛”。会理城中有:北五省、云南、黔省、全蜀、福建、江南几省、湖北、湖南、江西、广东、成都等十大商务会馆。民谚称:“会理有72场,场场有72行”。城内商号林立,择其大者,信诚、意诚、诚昌、樊华、汇昌、聚丰等13家,工商户7960户,小巷内石板路马蹄印深陷,马店遍布,每年流通的土特产品多达百余种。
文化遗存的多样性
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先民们留下了丰富多样的历史遗存,成为会理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考古发掘,全县有古遗址、古驿道、古渡口、古墓葬、古战场、古生物化石埋藏点等达100多处。数其大者,有南阁东咀新石器时期人类生活房屋的遗址。西汉云顶山会无县城遗址。有诸葛南征与孟获首战会无的古战场遗址,“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古渡口——鱼鮓渡遗址;有孔明寨古驿道,月鲁山古营盘,古采矿洞、古法冶炼“倭铅”遗址,鹿厂潲碴坡明清古法炼铜及金沙江淘沙金遗址等。
1984年,在基建中,会理发现了大量散存的清王朝文书档案。经抢救整理,共立卷归档562卷。从清乾隆18年(公元1753年)至清宣统2年(公元1911年)。这些档案时间跨度大,参考价值高,量多类全,在巴蜀,次于巴县、南部两县。会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有悠久的历史,重要的地理位置,川滇彝、汉文化交融的特色,独特的建筑风貌,光荣的革命传统,大量的古文化遗存,而且有丰富的历史档案。
会理县文管所库藏古文物多达3000多件,其中国家级文物就达355件。数其顶尖者:有春秋陶器,出土陶器残片。有战国铜鼓,战国编钟、战国铜钺。
文馆所收集的古名家字画在全川堪称一绝。如地方名流廖坤培、杨政铨、太子明、左英然、吴昌祀、聂文泮的书画。云南省古名家担当和尚、李仰亭、孙清士、赵藩的字画。蜀人张大千、包弼臣、谢无量的手笔。晚清帝师翁同龢的书法。江南古代大家邹秦坤的佳作。近代著名人士黄炎培、郭沫若的墨宝。每值贵宾来县观赏,都赞不绝口,夸其美不胜收。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代伐钟 题字:秦朝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