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矿村位于会理县城东南,距县城27公里,距国道108线12公里,全村幅员面积15.7平方公里海拔高程1500——1800米,辖5个组、247户、1070人。
铜矿村过去是土地贫瘠、生态恶化和水源奇缺的地方,生活环境十分恶劣,生产条件极为落后。村民生产生活水平极为低下,喝雨水,吃杂粮,住草房,多数村民衣着破旧,精神状态不好,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劳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铜矿村的旧面貌逐渐发生了变化,从1982年起,用8年时间完全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怀支持下,村两委制定了“粮食、畜牧打基础,石榴、烤烟作支柱”的发展方针,对全村山、水、林、田、路进行综合治理,提出了“修塘堰、建水窖,向天要水,栽石榴,种烤烟问地拿钱”的发展要求。
经过17年的艰苦奋斗与不断探索,铜矿村在积极主动投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闯出了一条适合于山区农村发展的路子。如何做大、做强石榴这项产业,建文明生态村,走上了支部+协会可持续发展致富的道路。支部抓住以科技兴村为龙头的“六村建设”,依靠农业局、环保局等技术部门,加强农村实用科技宣传推广,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和生态保护与建设体系,解决群众在生产中遇到的困难。目前,铜矿村石榴管理水平已位居全县前列,成为无公害种植示范基地,成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石榴示范园区。在支部的牵头下,组织果农进行技术培训,充分利用科技知识,从石榴防治病虫害、修枝、整形、施肥、翻耕、灌水,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严格按照科学技术措施办,生产无污染、绿色石榴产品。协会还在果农销售中通过互联网及时提供全国各地的销售信息,组织果农外出销售。实现了一村一业,一村一品。17年来,全村先后治理水土流失10.7平方公里,种植以石榴为主的经济林11400亩。其中村民种植9100亩,外来投资开发种植2300亩。修通机耕道83公里,村内主干道24.1公里;架设生产用电(果园)42公里;架通大小管道210公里;安装全自动杀虫灯207盏。2007年进入世界第一个有机石榴生产基层的认证程序。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四川省生态环保村”、“四川省小康村”、“凉山州生态农业村”等称号。40%的农民住进“小洋房”,30%农户拥有汽车、拖拉机,90%的农户拥有摩托车,95%的农户安装了太阳能、程控电话、闭路电视、移动电话;20%的农户用上了电脑。适龄儿童入学率100%,计划生育率100%,户户通过公路,绿色果品种植率100%,十年来无刑事案件,村风良好,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
2007年,全村产石榴鲜果达784.3万公斤,产值1728.9万元实现了出口,农民人均产值达到16158元,人均纯收入11300元。20万到50万的有7户,10万到20万有34户,5万到10万的有 90户,1万到5万的有110户。2007年7月2日,全村顺利通过德国欧格有机论证公司的现场检查,进入有机论证程序。8月7日,由铜矿村的“会理县金丹诺果业有限责任公司”与上海圳海国际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成功签订首批出口订单,出品量达到375吨。
在铜矿村两委的带领下,经过几年的稳步发展,铜矿村人民逐步摆脱了贫困,走向了富裕。村两委有信心也有决心再用3至5年的时间,培养出一大批石榴生产专业人才,围绕“栽好摇钱树、建好聚宝池、修好富民路、引好利民水、办好惠民事”的发展思路,把铜矿村建设成为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品德良好、民主管理健全、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走以种石榴的生态建设为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山川秀美生态环境良好的目标,全面推进绿山富民建小康,实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让铜矿村人民的日子过得更好。
鹿厂镇铜矿村自九四年农业综合开发开始立项建设,至二00五年,连续实施近十年,农业开发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对坡(荒)地进行全面改造、完善水系配套工程、道路建设、机耕道建设。共完成土地治理任务8000余亩、修建提灌站3座、高位水池12口、架设输变线路12公里、架设管道30千米、机耕道8公里、浆砌沟渠3000米、修建山平塘石河堰一座。
铜矿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投资814万余元,(其中农业综合开发投资420万元,水利水保投资251万元,其它项目投资143万元)。
由于果园面积的扩大,现有的水利设施和道路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请求省发改委给予石榴基地配套水利设施和道路设施项目资金支持。
会理县农业局
二○○七年十月二十八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