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首页会理简介会理石榴石榴资讯协会资讯专题报道影视视觉政策法规
!今天是:
您的位置:首页  >  会理石榴  >  会理石榴
会理石榴产业发展简介
浏览次数:   发布日期:2014-12-04   信息来源:会理石榴网

会理石榴产业发展简介

 

 

会理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最南端。地理位置东经101°52′-102°38′,北纬26°05′-27°12′;幅员面积4522平方公里,山区约占86.1%,最高海拔3920米,最低海拔839米;辖6个区,50个乡(镇),总人口44万人,居住有汉、彝、回、傣等21种民族;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素有“四季如春”的美誉。

 

会理石榴栽培历史悠久,清朝乾隆六十年(公元1759年)编纂的《会理州志》·物产卷·果之属中就有记载。品种资源丰富,主要栽培品种有:平底和尖底青皮软籽石榴、撮嘴和裂嘴青皮软籽石榴、姜驿石榴、红皮石榴、软核酸石榴、黄皮石榴、白皮石榴等品种。

青皮软籽石榴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地方优良品种,具有果大、皮薄、粒大、汁多、核软、味甜、风味浓郁、品质佳良的特点,素有“籽粒透明似珍珠,果味浓甜似蜂蜜”的美誉。一般单果重400—550克,最大果900克以上,特大果超过1500克;据西南农业大学1987年化验分析:可食部份高达55.7%,可溶性固形物15—17%,每100ml果汁中含总糖14.49克、滴定酸0.4克、抗坏血酸(Vc)5.97毫克,游离氨基酸11种,水解氨基酸17种。

 

会理石榴种植于海拨1000-1800米区域,石榴基地乡镇有鹿厂镇、彰冠乡、爱民乡、爱国乡、富乐乡、海潮乡、竹箐乡、通安镇、新发乡、杨家坝乡、木古乡、关河乡、南阁乡等13个乡镇;石榴重点乡镇有凤营乡、江普乡、芭蕉乡、果元乡、黎溪镇、河口乡、鱼鮓乡、树堡乡、绿水乡等9个乡镇。

 

截止2007年,全县种植面积达14万亩,栽植总株数达1120多万株,预计石榴果品产量9.35万吨,成为国内六大石榴主产区之首。2001年经四川省特产协会、四川省特产之乡推荐宣传活动组委会认定为“四川省石榴之乡”;2002年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授予“中国石榴之乡”; 2004年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农业部南亚热带作物名优基地。

 

1992年,会理县成功地举办了“中国·会理首届石榴节”,用文化的形式将会理石榴推向全国,取得较大的市场影响;1993年,在会理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国石榴协作组年会;2005年在会理成功举办了中国石榴主产区第五届科技协作会,深受国内各产区专家高度评价。

2005年四川省凉山州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会理石榴质量地方标准(DB513425/T3-2005);2006年青皮软籽石榴品种取得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颁发的品种审定证书。

 

二、会理石榴的发展现状及效益

1、石榴基地建设实现了规模化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发挥会理地方石榴品种资源优势、土地资源优势和气候优势,在县、区、乡科技人员的调研和论证后,县委、县政府把会理石榴生产列为会理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政策、资金、科技的支持下,石榴生产种植地区由1981年的1个村、从业人员200多人发展到2006年的4个区、30个乡、160个村、26559户、从业人员11.7万人;栽培面积由1981年的600亩发展到2007年的14万亩。

2、石榴基地生产上升为石榴产业

随着石榴生产规模扩增,品牌声誉提升,外销市场开拓,会理石榴由单一的基地生产转化形成石榴产业。石榴生产有力带动了县内餐饮业、娱乐业、旅馆业、运输业、包装业、复合肥厂、毛竹种植等产业的发展。石榴果品营销季节,城镇居民、农村非石榴种植户等1万余人参与石榴流通中介或营销服务,有效增加了城镇居民、农村非石榴种植户的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

 

3、石榴生产管理实现科学化

县委、县政府历来非常重视石榴产业的科学规划工作,在县农业局等相关部门的科学研究策划下,因地制宜地实施了会理石榴基地的科学布局。县农业局非常重视和加强了石榴产业区的技术推广普及工作,多方争取资金,采用田间现场培训为主,以会代训为辅的培训方式,每年培训农民达10万人次;根据石榴生产存在的技术难题,开展了高产栽培、病虫防治、贮藏保鲜、节水栽培、无公害生产、标准化生产等课题试验研究达100多项,为产业发展贮备了技术;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块,逐户逐人指导,使石榴生产者掌握各项技术;组织科技人员编印《会理石榴栽培管理技术》、《会理石榴周年管理历》等技术资料20余万份,为技术推广提供了载体;推广应用适用技术和新技术,石榴配方施肥面积达8万余亩,软管浇灌面积达12万亩,安装频振式杀虫灯600盏,石榴果实套袋6万余亩,地面覆盖反光膜400多亩,地面树盘覆盖2万余亩,石榴综合防治面积9万多亩等。通过艰苦细致地科技推广普及,全县实现了规划布局科学化、种植开发机械化、生产管理标准化、产后服务市场化,促进石榴产业从传统管理模式转化到现代管理模式。

4、石榴果品实现了品牌化

 

在县域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组织石榴果品参与各类评优展示活动,借助各类新闻媒介发布市场信息,不断提高会理石榴知名度,实现了果品的品牌化。会理石榴在品牌打造和参加国内重大展示活动中,获得多项产品标识和多项殊荣:1990年经农牧渔业部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化验检测认定为“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同年被农牧渔业部征集为“第十一届亚运会”展销果。1991年中国农学会、四川省科协联合考察专家评价:“会理青皮软籽石榴的果形、色泽、籽粒透明晶亮度均优于陕西临潼、安徽怀远的石榴,为国内首屈一指。”1993年,在第三届中国石榴协作组年会上,公认为第一流的品种。1995年,在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获得“金奖”。1997年在第三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被认定为“名牌产品”。2001年在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被认定为“名牌产品”;同年被四川省农业厅评为四川省二00一年度“优质水果”;2002年参加四川·中国西部农业博览会被认定为“名优农产品”;同年被中国石榴产区第二届科技协作会鉴评为“优质果”。 2004年在中国石榴主产区第四届科技交流协作会上被评为“优质石榴”。 2005年在第二届四川·中国西部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被评为“金奖”。 2006年参加第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获“畅销产品奖”;同年参加四川省第二届冬季旅游发展大会获“优质奖”。

1997年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证书;2002年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会理石榴”商标,同年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2003年经四川省农产品知名品牌评审委员会评定为“四川省农产品知名品牌”2004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准予在产品或产品包装上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2006年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

5、果品市场营销基本实现网络化

石榴产业发展中,始终坚持市场为导向,市场促产业,产业带发展的理念。县政府安排资金,于2001年在县城以南建成了“会理石榴一条街”石榴专业批发市场,全长2.1公里,由中心批发市场和周边批发市场组成,整个市场内有经营门面258间,总面积15000平方米。内设有15平方米的电子显示屏作为信息收集发布平台,为石榴经销商及时提供供求信息,市场集石榴果品批发、包装、运输、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为一体。市场由业主管委会负责日常管理。石榴一条街现有省外客商250余户,当地经营户50余户,市场每天的交易量在200万斤以上,年交易量8000万斤,年交易额9000万元。县、乡、村石榴专业合作社采用“商家+石榴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形式构建了放射状营销网络。县农业局利用“会理农业信息网”及个人信息网页,在互联网上开展营销。同时有一批石榴经纪人在销售季节穿梭其间,从而使会理石榴果品市场营销实现了网络化。

会理石榴自1991年以来,优质石榴果品远销台、港、澳、北京、哈尔滨、广州、深圳、杭州、南京、上海、重庆、成都等地,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6、石榴产业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一体化

会理石榴产业已经成为我县农村11.7万人致富奔小康的必选产业,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建设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产业。

会理石榴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宜农荒山荒坡的水土保持,使13万多亩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土地变成了保水、保肥、保土的“三保”土地,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会理石榴产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绿色健康的水果,丰富、改善、满足了人民生活需求,同时又为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城乡经济健康发展。会理石榴产业的快速持续发展,促进了我县经济、生态、社会的良性循环,促进了我县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1、领导重视、思路明确,重抓落实

改革开放以来,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我县石榴品种资源优势,确定会理农业发展的新思路,把石榴生产摆上富民兴县的重要战略地位,作为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支柱产业来抓,加大了石榴生产的领导力度。1987年成立了县石榴生产领导小组、县石榴生产办公室,1993年机构改革撤销县石榴办公室,成立了县石榴开发服务公司(正局级事业单位)、县石榴研究所,1998年机构改革撤销县石榴开发服务公司,由县石榴生产领导小组、县农业局多经站、县石榴研究所负责石榴生产的宏观调控和技术服务。每年与各区、乡层层签订责任书,落实责任,把石榴生产发展作为干部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2、制定优惠政策,推进石榴产业发展

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给我县发展石榴这一特色优势产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我县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农业综合开发多经项目”、“世行贷款水果基地项目”、“生态农业建设项目”、“国土治理项目”的契机,搞好果园水利、道路、管理辅助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利用有偿资金兴建了“会理石榴饮料厂”、“石榴贮藏保鲜库”。同时,我县还制定《会理县石榴生产管理办法》、《会理县“五荒”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办法》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保护石榴生产投资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提供土地转让和资金借贷等良好的政策条件和相应的硬件环境,鼓励县内、外集体、个人多渠道、多形式参与投资开发,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取消征收农业特产税,对果农实行扶持,调动了广大果农发展石榴生产的积极性;还鼓励和扶持社会各界发展以石榴为原料的深加工,带动了与石榴相关的复合肥生产、包装业、运输业、餐饮业、毛竹种植业等的发展。

3、加大宣传力度,实施品牌战略

一是加强宣传。为促进科技交流,克服区域意识,扩大“会理石榴”的影响,我县组织参加各类农业博览会和特产文化节,进行经验交流,发放各种宣传资料,并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及有关渠道,大力宣传会理石榴。

二是实施品牌战略。为保护会理石榴品牌,我县于2002年向国家工商局注册了“会理石榴”商标,申办取得了会理石榴“绿色食品”标志和“中国石榴之乡”标识,为提高会理石榴的知名度,实施品牌战略打下了基础。

三是提高果品质量,实施标准化生产。在全县石榴主产区大力推广石榴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全面提高栽培管理水平,大力提升石榴品质。石榴产区各级政府积极和乡、村石榴协会搞好宣传、教育,制定行政的、经济的有力措施,加强果农的市场知识和全局观念教育,增强会理石榴品牌和声誉的保护意识,让广大果农充分认识到会理石榴品种资源是非常宝贵的,石榴生产是商品生产,它的质量、品牌和声誉是决定石榴产业生存的关键。因此,全县大力推广石榴成熟采收、科学采摘技术,执行果品销售的分级标准化,明确规定我县石榴在公历8月1日以后才能采收销售,提高了果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4、依靠科技,加速石榴产业化进程

以县石榴研究所,农业局多经站为主渠道,引进国内各石榴产区优良品种,建立了“会理石榴品种展示园”,研究优质、高产、稳产、高效、低耗的栽培技术,不断优化技术方案,探索以提高石榴外观色泽和内在品质为目标的栽培技术,并制定了一套优质、高产、高效的石榴生产栽培技术标准。同时加大对石榴新品种的选育、病虫害防治、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和加工、贮藏、保鲜、管理新技术的研究,每年组织石榴各重点乡、镇果农采用田间现场会、座谈会等不同形式进行实用技术的培训。

5、建立石榴批发市场、石榴专业合作社,初步提高了产业营销组织化程度

积极抓好市场营销,拓宽销售渠道。为规范石榴果品销售市场,拓宽销售渠道,我县建设一条大容量的“会理县石榴销售一条街”,统一规划、定点销售,在交易区内设立市场管理服务中心,由工商、农业、交通、公安、供销社、卫生防疫站、乡(镇)政府等部门人员组成,负责提供市场管理、植物检疫等,推行“一站式”服务。同时,由市场业主选举产生了市场管委会,负责维护石榴市场秩序,打击欺行霸市,保护客商和果农利益。

由石榴生产者、石榴营销者、科技人员成立了县、区、乡各级石榴专业合作社10个,负责聘请有关专家对会员进行业务技能培训、指导,提供产业信息,产业相关事宜的协调,产业生产物资供应,会员石榴果品销售,石榴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弥补国家推广机构和政府职能未延伸的部分,提高了会理石榴产业营销的组织化程度。

四、今后的发展思路和对策

“十一五”期间,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现代农业的理念和管理手段装备产业,实施标准化生产,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信息体系,加快果品加工转化增值,提升产业化经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石榴产业。

1、实施会理石榴可持续发展战略

贯彻落实会理县人大常委会《关于实施会理石榴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决定》和会理县人民政府《关于贯彻执行会理县人大常委会关于实施会理石榴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决定》,全面提升石榴标准化生产水平,提升石榴质量水平和“会理石榴”品牌声誉,增强执行力,强化对石榴可持续发展工作的领导,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保护生产者和经营者以及加工者的合法权益。

2、实施会理石榴地方标准,推行现代管理,提升质量

⑴、开展宣传普及,全面实施“无公害石榴生产技术规程”、“石榴苗木标准”、“无公害农产品青皮软籽石榴”等三项会理青皮软籽石榴地方标准,增强我县石榴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保护石榴品牌,提升石榴产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⑵、增加石榴产业科技含量,提高果农基本技能。区、乡各级组织必须加强对所辖区域石榴协会的指导,邀请技术专家传授管理知识,组织果农参加培训。县农业局的技术干部要深入各石榴产区,开展多形式的现场技术培训和科普宣传活动,推广普及石榴整形修剪、树干刷白、增施有机肥等常规实用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果实套袋、园内安装杀虫灯、地面铺设反光膜等新技术,提高果农的栽培管理技术水平,提升果品质量。

⑶、加速适宜区低产果园的改造。低产果园改造要在改土、培肥、品种更新、水系配套、整形修剪等方面重点突破,抓好病虫防治,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和生物农药,将病虫害发生和危害控制在最低范围内,实现无公害生产目标。

⑷、增加投入,开展技术攻关。以县农业局为主渠道,多渠道争取项目资金,不断完善“会理县石榴品种资源库”配套建设,优化品种结构,着力解决品种单一问题;以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为目标,开展新品种的选育、病虫害防治、石榴贮藏保鲜、节水灌溉等新技术的研究,探索增效降耗的技术。开展国际市场标准研究,结合我县石榴产业现状,联合大专院校,组织科技人员,对“会理石榴”果品出口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为我县石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⑸、推行现代管理,标准示范。抓好典型样板,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园,探索生产管理到市场营销整个过程的现代管理模式,建设优质、高产、高效、低耗的石榴标准化示范基地。

⑹、以项目促产业发展,配套完善基础设施。项目是产业发展的支撑,是资金注入的载体,没有项目就没有资金,没有项目就没有产业的发展。县级相关部门、各级政府要在充分利用实施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世行贷款水果基地项目、以工代赈农业项目、水土保持项目、国土开发项目和生态农业项目的同时,要分别跑对口部门、跑信息、跑项目、跑资金,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支持,加大对石榴基地水利、道路、管理辅助用房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做大做强石榴产业注入强劲动力。

3、科学规划布局,加速石榴生产向适宜区转移。

遵循“区域规模化、管理科学化、果品商品化、商品品牌化、品牌效益化、营销网络化”的原则,正确引导果农在适宜区大力发展石榴生产。全县以紫色土为主的通安区、鹿厂区的大部分乡(镇)、关河乡的菜籽园村为最适宜区,是重点发展区域,应以此为核心,扩大发展规模,带动周边生态相似地区石榴产业的发展。各区、乡在重点抓好石榴向适宜区转移发展工作的同时,还应做好低产果园的改造和改建工作,认真搞好不适宜区的经济作物规划工作,在不适宜区尽快筛选出适宜的经济作物作为石榴替代。

4、实施品牌战略,拓宽销售渠道。

⑴、严格控制石榴种苗批量外调。为了保护地方优良青皮软籽石榴资源,按照《四川省苗木管理办法》、《植物检疫条例》,加强全县苗木的培育、检疫和运输、销售等的监控工作,凡石榴种苗批量外调必须经会理县农业局书面同意,否则相关单位不准办理手续。各产区乡(镇)政府负责所辖区域苗木外调的监管。对违规操作人员及负责人追究相应责任。

⑵、严格实施石榴成熟采收、科学采摘及商品化处理技术。各区、乡要精心组织,积极搞好宣传教育,以石榴协会为主渠道,采取强制措施,按县农业局制定的石榴成熟采收时间开园,杜绝石榴早采现象。同时,按照会理石榴地方标准,制定“会理石榴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办法”,推广应用科学采摘及商品化处理技术,提高会理石榴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价格。

⑶、管好用好会理石榴品牌标识,保护好会理石榴品牌声誉。抓好有机食品认证申报。“会理石榴原产地保护标志”、“会理石榴” 证明商标、“绿色食品”标志和“石榴之乡”标识是我县石榴品牌的重要保障,三项标识实行统一管理,管理机构要构建创新管理机制,兼顾石榴标识注册者、石榴生产者、石榴经营者之间的新型利益体,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搞好宣传,提高会理石榴品牌的知名度,使用好、管理好标识。

⑷、实行石榴包装营销的市场准入机制。由县石榴生产领导小组牵头,县工商局、县石榴营销协会,根据市场需求的特点,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招标方案,确定相应数量的石榴果品专业包装经销商,由经销商出资开展包装研究设计、生产和经销,规范石榴果品包装市场,提高会理石榴果品包装质量,确保会理石榴果品包装的整体形象。

⑸、完善“会理石榴一条街”的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市场管委会作用,加强市场管理。多渠道筹措资金,多形式参股,遵循“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依托市场管委会,组建多层次的石榴销售体系,积极维护市场秩序,引导市场交易正常化、规范化。县工商局、县农业局、县供销社相互配合共同做好相关服务,继续推行“一站式”服务,打击欺行霸市行为,保护客商和果农的利益。

⑹、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建设,依据市场信息配置销售。继续完善“会理县农业信息网”,扶持相关会理石榴销售信息网站,及时了解会理石榴在国内各水果市场中的行情,让果农及时了解全国石榴市场价格、市场信息,国内外客商了解会理产地货源情况,从根本上解决我县石榴销售信息不灵的现状。

⑺、扶持石榴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发挥其作用。各级石榴专业合作社是政府管理职能和推广部门的辅助和补充,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提高对石榴专业合作社重要性和现实性的认识对其加强宏观指导,采取项目拉动、各级财政共同投入,帮助其解决必要的办公设备和启动工作经费,提供适时有效的信息和权益保护等综合服务,为协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县石榴营销协会建设,构建县、乡、村营销网络体系,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创新管理、利益分配机制,切实履行协会职责,扩大协会的影响力,兼顾协会与会员的利益,以“公司+石榴专业合作社+农户”、“商家+石榴专业合作社+农户”、“批发市场+石榴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创新营销机制,拓宽销售渠道,狠抓果品营销,构建生产者、合作社、营销者的利益共同体,增强竞争力,帮助果农促销,增加农民收入。

⑻、扶持石榴营销企业,提升产业效益。采取政策优惠、项目拉动、资金投入,扶持具有一定规模和市场开发潜力的县内石榴营销企业,帮助其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建立石榴营销企业与石榴协会的联结机制,引导营销企业合理配置县外市场资源和县内果品货源,促进市场的有序竞争,提升石榴产地价格,促进果农增收,企业赢利。

⑼、强化对外宣传,扩大品牌知名度。举办会理石榴果品供货洽谈会,在果品上市前的7月上旬诚邀国内、国外采购商到各产区考察,与县内石榴协会、石榴营销企业洽谈订货,促推果品外销和增值。组织县内石榴营销企业、乡村石榴协会参加国内大型果品交易展示会,宣传会理石榴品牌,扩大知名度,建立营销网络。

⑽、优化投资环境,推进产业纵深发展。积极保护石榴生产者、果品经营者、果品深加工者的合法权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多渠道、多形式投资开发,特别是以石榴为原料的石榴浓缩汁、石榴衍生物产品、石榴叶茶、石榴酒类等精深加工,推动石榴相关产业发展,提升石榴产业的附加值。

“十一五”期末,石榴栽植面积将达到20万亩,栽植总株数达1600万株,石榴果品年产量达到15万吨。逐步建成中国最大的优质石榴生产基地县,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石榴第一县”。

 

 

              

00七年七月十八日

上一条信息:我县召开现代石榴产业工作会
下一条信息:【图片】会理石榴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