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首页会理简介会理石榴石榴资讯协会资讯专题报道影视视觉政策法规
!今天是:
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首届国际石榴节
体验白沙彝寨:晚上不关门
浏览次数:   发布日期:2015-05-26   信息来源:会理石榴网


  前不久到会理县地震灾区小黑箐乡白沙村彝寨。进村的时候已是晚上,当地村民热情地留宿,我们在他们家院子里搭起了帐篷。我们欲关院门,主人说:“我们这里晚上都不关门的,不会有事的!”哎,院门开着,同行的朋友睡不着,在城里生活养成了极强的安全意识,睡了一会儿之后,他起身将房门关上后才安然入睡。这一夜,相当地安全。想来,不关门也很安全,关门属于多此一举。

  我们留意这个村庄,发现真是个夜不闭户的村庄,村民们习惯于晚上不闭户,白天也不关门。家家的门锁形同虚设,白天一推就开。屋里有摩托车、电视机,摆在那里,人们也不担心东西丢失。

  “这个村庄没有狗!”同行的朋友很惊奇。我们经常到山村摄影,最怕的是狗,而在这里却不用担心。我们住的这家没有狗,走入村庄里,也不闻狗叫,不见狗影。为看家护家,许多边远山区都要养狗,可这里没人家养狗,不需要狗护家。

  对于当地的治安,二组村民蔡廷顺说:“常言道,穷则起盗心,以前因为穷,有的人家吃不起饭,偶尔有丢东西的事发生。包产到户后,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有饭吃有衣穿,就再没发生过偷盗,家家的电视机、收音机、摩托车都放在家中,不关门,也没有丢过一样。”

  村民蔡廷美说:“我的老家离这里几十公里,那里晚上都要关门,我是嫁到这里的,这里晚上都不关门。我来这里20多年没听说过有人丢东西。现在日子好了,小偷小摸没有了,改革开放都靠勤劳的双手过日子。”

  夜不闭户是当地的传统。小黑箐乡文化站站长蔡迎春介绍:“白沙村有5个组1118人,98%的彝族,我们自称红彝。这里民风淳朴,自古夜不闭户。”《会理县志》载,小黑箐等地的“红彝”彝族自称祖辈来自南京应天府。小黑箐蔡姓彝族祖辈从应天府迁云南猴井定居,后来迁到会理小黑箐烧炭、炼铜、炼铁。红彝迁来已传10代以上。

  经济发展人们富足也为夜不闭户创造了条件。白沙村附近自1999年开发钒钛磁铁矿后,许多白沙村村民都到那里打工,一个月下来最少的有1500元收入。家里有经济收入后,他们不出远门打工,年轻人几乎人人有手机,户户有摩托。

  文化也让村民们有良好的精神生活、健康的生活方式。小黑箐乡文化活动非常活跃,是会理县的文化大乡。出了名的他们凡县里有什么活动,常被邀参加。小黑箐乡于2007年被省文化厅授予“四川省特色文化之乡”称号,2008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乡”称号。

  原来贫穷时家中没啥可偷之物,可现在家家财物多了,夜不闭户依然。加上白沙村彝族风情独特,吸引了许多的游客到白沙村去体验一下夜不闭户的习俗。 (文/ 宋 明)
上一条信息:会理县体育场馆建设进入冲刺阶段
下一条信息:『摄影』即将落成的会理新体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