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首页
会理简介
会理石榴
石榴资讯
协会资讯
专题报道
影视视觉
政策法规
!今天是:
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首届国际石榴节
<特稿> 一处最浪漫的地方 一个最整洁的彝寨
浏览次数: 发布日期:2015-06-11 信息来源:会理石榴网
会理县小黑箐乡白沙村,有两个民俗让人难忘,那就是“筛糠”和泼水。4月18日我们走进白沙彝寨参加祭龙节,白沙村离县城45公里,是靠近与攀枝花市和米易县的会理县边远山区,一个山清水秀的村子,水泥公路通村而过,这段时间梯田如镜,村里还有许多的大棚。
浪漫“筛糠”,撞屁投的游戏
许多客人一走进白沙,人还没有反应过来,男士就被姑娘们扑上来捉住,女士就被小伙子们逮着,四肢被抬着,然后在快乐的笑声中被荡来荡去,撞向异性的屁股,只听“嘭嘭”作响。
尊贵的客人一样也要被“筛”。这天县领导来参加他们的节日,领导刚刚喝完迎客酒,姑娘们突然围上来,领导的手脚都被姑娘们控制住,领导大喊:“不行!”人却被姑娘们放平抬着,“呵呵”声一喊,领导的头也被荡向姑娘的屁股。撞毕,人们才发现领导的眼镜跌落在地。
我们一行摄影朋友,经常被姑娘们撵得逃跑,边跑边大惊失声:“身上有相机,不能筛!”一溜烟的没有了影儿。不过还是有影友被姑娘们捉住筛了。
到了白沙不被筛一下,就像没到白沙一样。于是我放下相机,只见姑娘们扑上来,我被她们抬得腾云驾雾,一荡一荡的,眼里只有蓝天白云,和她们的圆盘头饰,头一下又一下地撞在姑娘的屁股上,影友们狂拍一番。等我站在地上时,看到的是一群笑得特别灿烂的姑娘。
白沙人待客有三宝:米酒、迎客歌、 “筛糠”。“筛糠”就像现在的见面握手拥抱一样,就像汉族待客要用茶,少数民族待客要酒一样。“筛糠”寓意筛去糟粕,留下精华,取其谐音,是祝愿客人健康。无论是初来的远客,还是久违的朋友,来到白沙村,或在村头路上、或在门口屋里,都会被接待的主人一家抓住双手双脚,仰面提起像农活筛糠一样,来来回回的荡来荡去,荡得你忍俊不禁,筛得大家笑声不断,筛得人与人之间的生疏荡然无存。若是异性之间筛糠,被筛的客人头部前面还站有一个人,把客人的头撞向那人的臀部。
“筛糠”更多的是当地彝家男女之间的一种娱乐方式。我们看见姑娘捉男士来筛,小伙子捉姑娘来筛,每当筛时,快乐的声音便回荡在山寨。我看见小伙子被姑娘们捉住时,也没怎么反抗,好像很愿意地被筛,脸上显得十分的快乐,幸福地撞向姑娘的屁股。当地小伙子捉姑娘欲筛时,就像老鹰捉小鸡,姑娘们总是咯咯地笑着被抬起来,如果着盛装的话,那头饰总是会落在地上,有着瀑布似的头发的头会飘向小伙子的屁股,小伙子总是支起屁投被撞。当地的年轻人最喜欢把心爱的异性弄来筛,青年男女们的感情在筛中会增进。身上被抓伤,衣服被撕破,当地人也是快乐相随。
村民高深的解释是:头是顶“天”的,臀部是坐“地”的,头撞臀,意寓天地对接,阴阳和谐。
可我觉得,这个彝寨是一个肢体语言较多而无太多礼教的群体,因为从其“筛糠”、泼水、舞蹈都能看出来,亲近、快乐是他们的内在的,各种活动只是形式罢了,白沙是一个非常浪漫的地方。
泼水 管你喜欢不喜欢都要泼
一到白沙,关于泼水厉害的传闻让我们又担心又兴奋。晚上住村民家,主人家看我们穿的衣服说:“明天要泼水,你们这衣服要被泼透!”第二天一早,白沙村一组的姑娘王宗秀说:“我们喜欢泼你们外面来的客人。”我看见许多当地人把手机放在家里,要么找来塑料袋紧裹,他们还准备了许多塑料小盆。他们在做泼水的准备,看来得防着泼水。我们不怕自己被淋,而是担心贵重的相机!
午饭后,我们跟随村民到山上祭龙,只见一路上都摆有巨大胶桶,每桶至少装着几百公斤水,有的青年便开始泼水,被村干部制止了,因为要祭龙后才能泼水。
当地因为缺水,祭龙求雨习俗由来已久。祭龙仪式非常多,祭龙还未完全结束,天空就下起了雨,急不可耐的人们已经开始泼水,只见到处水花飞溅,到处是湿透的人们。
在我们面前,有几个游客已经湿透,可脸上乐呵呵的。有几个女游客最惨,他们被当地小伙子抬到水缸处,然后按进缸里。有一个女游客被小伙子们拉住,被盆子从头淋下。小伙子也不能幸免,有小伙子也被按进缸里,而且还被从头到脚地泼。
因为白沙是第一次搞祭龙节旅游,这次来的攀枝花市、西昌市、米易县和会理县城的游客上千,因此游客与当地人的对泼分外激烈。游客多准备不充分,他们手中的武器多是饮料瓶,在决斗中敌不过手拿胶盆的当地人,而总处于下风,所以他们被泼得最狼狈。
小孩子在这个活动中最活跃,他们到处找水泼,桶里的水泼完了,他们就在沟里舀,个个泼得像落汤鸡,依然泼兴不减。
当地青年男女之间的泼水更是无所顾忌,见人就泼,按着就泼,惊叫和笑声混杂在一起。我们看见,王宗秀已经全身湿透,依然越战越勇,经常她冲上去和别人对泼时只见人影晃动,难分双方。而在农户家,我们看见里面的人也被淋湿,院子里到处在淌水,里面一位身上湿透的女子说:“我们躲在这里也被泼!”
习俗不泼的有几种人。一是老人,我看见许多老人从两旁端满水的青年中穿过,神态自然,身上依然是干的。二是孕妇和背婴儿的女人,一般也不会被泼,可我看见一位背孩子的妇女身上湿了,她边躲边说:“他们说你背着孩子,那不泼着娃儿,就泼我的裤子。”
这次乡村干部一再强调不泼拿摄影机和相机的人,防止机器弄坏。经常是有人端着盆冲到我们面前,我们大喊:“有相机不能泼!”他们便止住了,不过好多次他们一听后笑了:“我不泼相机就是了,泼脚!”“轰”地一下,一盆水就泼在我的脚上,我的裤子湿了一次又一次。还有几次他们说:“那泼背!”又是一盆水从背后泼来,背也湿了。有两次我没注意,水从天而降,相机两次淋湿,所幸无大碍。
白沙村准备在沿路的几十桶水早就没了,不过路边的溪水取之不竭,因而泼水一直进行到下午。这天,我们感受到白沙村激情泼水确实太激烈也太让人兴奋。
凉山彝族有泼水习俗,不过那是订婚和婚礼中进行的,而这里的彝人泼水不同。乡文化站站长、白沙村彝族汉子蔡迎春解释:“我们这里是祭龙后,大家用碗互泼取乐而产生的。”
他们自称“红彝” 来自云南
白沙彝族与我所见的其他凉山彝族不同。蔡迎春介绍:“我们白沙村有5个组,1118人,98%彝族,我们自称红彝。我们是从云南省巍山过来至今已13代。我们也有毕摩和苏尼。我们和汉族一样是土葬。语言与凉山其它地区的大同小异,父辈会说,到我们这一代都不会说了,大家都说汉语。”
白沙村因为小,又处在边远山区,有关文献非常少。《会理县志》载,小黑箐等地的“红彝”彝族,自称“呷斯波”,意即云南族。其语言、生活、习俗,由于地域关系,与云南彝大同小异,与凉山彝族也有区别。红彝迁来一般已传10代以上,长期与汉族杂处,生习惯已和汉族差异不大,使用汉族姓氏。
会理县地名录上载:“解放前,由于奴隶制度的束缚,当地人民在奴隶主的剥削、压迫下,生极端贫困,生产非常落后。1956年民主改革时,广大的彝族人民才解放出来,从而生产和生活都得到很大发展和提高。小黑箐乡境内最高的大黑山,海拔2978.7米,最低的红凉河口海拔1642米。白沙村,原名和平大队,1981年,依境内白沙土较多而更名。”
这支红彝迁入会理后,盛行族内通婚,近亲婚配很多。当地人介绍,白沙村的红彝蔡、王姓最多,占80%,其余的是陈、普等姓。由于姻亲关系,白沙人亲戚关系特复杂。蔡迎春说,许多亲戚的辈份难分,确定称谓主要看与夫妻的亲疏关系定。不过婚姻法的实施和人们观念的变化,今天白沙人与外面的人通婚多了,白沙村近亲婚配现象得到有效遏止,优生优育得到了弘扬。
风情独特彝寨,整洁漂亮白沙
白沙村彝族非常有特色,最典型的是反映在民俗、服饰、民居、民歌、舞蹈等方面。民俗中的浪漫“筛糠”与激情泼水最吸引人;而服饰方面与凉山彝族相比显得小巧和婉约,绚丽多彩,刺绣精细;家中曾有火塘,不过现在已经消失;房屋与周围的汉族相似,甚至有的家中供奉“天地君亲师”;民歌是很有特色,韵律不变,内容即兴发挥,与凉山彝族传统民歌相比显得更欢快;舞蹈风格与我在云南看见的汉族舞蹈有太多的相似,但有更多的异性肢体接触的动作,如背撞背,脚对碰等……
白沙人待客特别热情,每每有客人来到,姑娘们总是端着米酒敬上,然后唱道:
远方的朋友,四方的贵宾,
你们走到一起来,
我们很欢迎你们,
你们辛苦了
欢迎你们来做客
……
接着,迎接你的是“筛糠”;走到农家,主人会马上煮饭招待你;吃饭时还要一次次地押你的饭……
“花儿好香啊!”我们住在白沙村的第一感受。白沙村家家户户爱养花,养花是其传统。我们住的那家金银花儿和三角梅开得院里灿烂,空气中总是芬芳。白沙人爱干净,家家把房里院里收拾得非常整洁,连堆放的包谷也是一个个排排得整整齐齐。白沙村至今夜不闭户,据说10多年没有听说过丢过东西。现在四川省各地在搞城乡综合整治,我倒觉得白沙村是最值得学习的地方。
白沙村的美丽,也与其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关系。据介绍,附近自1999年开发钒钛磁铁矿后,许多白沙村村民都到那里打工,一个月下来最少的有1500元收入。家里有经济收入后,他们几乎不出远门打工就能致富,村里的姑娘小伙子看见几乎都使用手机,家家至少有一辆摩托车……
村民非常重视子女教育,村里现有本科毕业生10多个,大专生20多个。村民素质得到了很大发展,因此村里无论治安还是清洁都得到了村民重视,村里后劲发展很足。
灾后乐观 浪漫依然
2008年8月30日发生的会理县与攀枝花交界处的“6.1级地震的震中距白沙村不远,白沙村受灾严重,许多房屋成了危房。在祭龙节上,人们看见白沙村许多地方都是板房。白沙村的人民在积极地进行着灾后重建活动,白沙人的那种乐观的精神依然表现的淋漓尽致。
21岁的王小佳,在板房里当起了志愿者,每天带着几十个村里的学前孩子们在板房里学习、娱乐。尽管一个月只有六七百元,可她非常的快乐。
地震震不垮灾区人们的浪漫,青年男女的“筛糠”撞屁股那是经常的事儿。劳动一天,晚上经常村民们跳起蹢脚舞,青年男女在尽情地相爱,村里处处飘荡着情歌:
情哥情妹情更浓,
我俩都是恩爱恩,
两村趱来一起座,
长生不老万年青
……
力推民族文化
小黑箐乡文化活动非常活跃,是会理县文化大乡。出了名的他们凡县里有什么活动,常被邀参加。2007年被省文化厅授予“四川省特色文化之乡”称号,2008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乡”称号。祭龙节这天,乡里得到了国家文化部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乡”牌匾,村民脸上乐开了花。
由于白沙村的民俗中游客参与性很强,因此吸引了许多的游客,白沙村旅游也正在兴起,白沙村已经有了几家农家乐,游客可在其中食宿玩。
到白沙村,让我记住了一处最浪漫的地方,一个最整洁的彝寨。
(文/图 宋 明)
上一条信息:
会理县体育场馆建设进入冲刺阶段
下一条信息:
“三川”农展会上会理南亚热带农产品获好评
友情链接
中国会理石榴网 主办单位:会理市石榴营销协会
电话:0834-5622497 蜀ICP备2023021064号
<a href="http://www.51.la/?15718518" _fcksavedurl="http://www.51.la/?15718518" target="_blank"><img alt="&#x6211;&#x8981;&#x5566;&#x514D;&#x8D39;&#x7EDF;&#x8BA1;" src="http://img.users.51.la/15718518.asp" _fcksavedurl="http://img.users.51.la/15718518.asp" style="border:none" /></a>
Copyright
©
中国会理石榴网 www.hlslol.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中亚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