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首届国际石榴节 |
一座座荒山经过农业综合开发后,被开辟为一台台梯地,茂盛的石榴树让这里曾经荒凉的山野披上了绿装,一座座茅草丛生的山头变成了榴果累累的“花果山”。
这就是农业综合开发后巨变的铜矿村!
曾经,铜矿村群众“靠天吃饭”,生活十分困苦。1992年以来,该村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全面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共开发改造宜农非耕地和坡耕地8000亩,其中有7000亩用于种植石榴,如今农民人均产值近2万元,80%以上的农户修了砖瓦房。这里,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这是会理农业综合开发巨大成效的一个缩影。
会理县境内地形复杂,具有立体垂直气候。高山约占35%,丘陵、浅山约占60%,平坝约5%,地上地下资源丰富,农业资源得天独厚,综合开发潜力巨大。土地资源丰富,全县有耕地64.85万亩,人均1.5亩,宜农荒地多达30万亩,中低产田土达38.2万亩,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
1992年以来,国家和四川省逐步加大了对攀西地区的扶持力度,把加快攀西资源开发特别是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随着农业综合开展“凉山项目”、“攀西项目”、“坡改梯”国家示范工程项目的相继实施,为地处攀西腹地、农业资源得天独厚的会理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近十六年来,会理县委、县政府抓住机遇,团结拼搏,苦干实干,用勤劳的汗水在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上谱写了农业综合开发的新篇章。
历年来共实施改造开发中低产田土37.85万亩,其中坡改梯19.13万亩,下湿田改造7万亩。完成总投资15418.9万元,其中中央、省、州、县财政投资10300.4万元。共浆砌沟渠738公里,铺设钢管、塑管156.6公里,修建大小蓄水池6701口,蓄水76.3万立方米,修建提灌站51座,装机1377千瓦,架设高低压线69.9公里,新建机耕道476公里,配套造林3.53万亩,极大地改善了全县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为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收打下了基础,取得了巨大的开发效益。
强化领导 分片包干 开发惠民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变过去靠天吃饭的坡薄地为现在旱劳保收的好田好地,有效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提高了土地产出率;通过下湿田、粘板田改造,极大地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地肥力,使地力、热能得到充分利用,光、热、水、土、肥等得到有机组合。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全方位治理的要求,解决了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中一家一户无法办到的事,通过乡、村、社的统筹协调,通过项目的实施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了新台阶。
为了抓好农业综合开发这项民生工程、德政工程,全县科学规化,强化领导,积极鼓励,严格奖惩。
全县成立了以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为组长,农业局、财政局、水电局、国土局、林业局等领导参加的县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全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县委、县政府、县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的主要领导定点联系工程。
县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每年都与项目区乡签订责任状,落实责任到人,明确奖惩。从县到各项目区、乡(镇)政府都成立了专项工程领导小组,项目领导小组成员,区、乡项目责任人每人每年交保证金,工程完工后,严格按规定兑现奖惩。
实行技术人员分区负责制,严把质量关。项目办技术人员实行分片包干负责制,分片技术员对负责项目区从规划设计、施工质量监督到接受验收全面负责。使项目顺利按图保质保量地施工,每个项目区都出现了一批形象、规模、质量都较高的典型。
为了解决我县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与开发资金匮乏的矛盾,打破千百年来农民那种小生产者封闭意识的同时,坚持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县内县外集体、个人进入农业综合开发领域。要求每家农户每年完成0.3—0.5亩改田改土自办工程任务,并将自办工程纳入项目统一管理,责任一起签定,竣工一并验收,奖惩一样考核。坚持点与面的结合,以农业综合开发国家项目为龙头,带动面上改土的做法取得了极大成功。新发乡在没有农业综合开展项目的情况下,在干中争,在争中干,发动群众苦干实干,实施高标准坡改梯5000亩;爱民乡大发村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坡改梯1000亩;……近16年来,县内外集体、个人投入我县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已近5000万元。
全县上下形成了领导干部苦抓,技术部门苦帮,人民群众苦干,各方齐心协力,大搞农业综合开发的局面。
科学规划 发展特色 促进增收 科学规划 严格立项
每年项目片区都结合省、州技术要点,围绕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在规划中坚持三个原则:5000亩以上集中连片,统一规划,分年实施,规模开发。
依托自然资源优势,根据我县实际,因地制宜,利用开发出来的土地重点建好石榴、烤烟、牧草、粮食等四个基地,发展县域特色经济。
我县石榴栽培历史悠久,素有中国“石榴之乡”美誉,盛产的青皮软籽石榴以果大、皮薄、色鲜、汁多、籽软、营养价值高而闻名全国,多次获全国农业博览会金奖。我县充分发挥这一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石榴基地建设。爱国乡黑涛河村在农业综合开发期前农民灌溉石榴要带上被子去沟上蹲守一个多月才能放得到水,农民放水十分辛苦费工,2008年农业综合开发使该村的10.6公里沟渠得到高标准贯通。放水只需要三个小时就能到达,大大缩短了放水时间,浇灌面内的7200亩早熟石榴用水得到了切实保障,历年来落花落果得到遏制,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十六年来,全县利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开发坡薄地和宜农非耕种植石榴8万亩,至今已投产7万亩,年产果10500万公斤,项目区果农年收入36750万元。到目前为止,全县石榴种植面积达20万亩。
会理所产烤烟色泽好、纯度高、阴燃保火力强,属于优质山地清香型烟叶。针对这一自然资源优势,我县把烤烟作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来抓,利用农业综合开发坡改梯、宜农非耕地种植烤烟,做到当年开发,当年种植,当年投产,当年见效。通安镇、海潮乡“一把伞”和南阁乡“小柳树”500亩坡改梯示范工程2000年3月结束后,项目区当年共种植烤烟3000亩,实现烤烟亩产值1120余元年增收105万元;……十六年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共种植烤烟46万亩,产量达138万担左右,项目区烟农年收入达9.2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全县把黑山羊为主的高效节粮型草食畜作为发展重点,着力改变逐草而牧的传统放牧方式,大力推广黑山羊圈养,加快饲草发展。全县抓住农业综合开发机会,利用坡改梯、宜农非耕地大力种植优质饲草。目前,全县种植优质饲草已达10万亩,黑山羊圈养已发展到43个乡(镇),169个村,圈养户达到1636户,圈养羊子达31500只。
建设优质粮食基地,近十六年来,我县抓住农业综合开发机遇,利用开发出来的土地建设优质粮食基地。目前,我县已在红旗、鹿厂、通安、黎溪区建成优质水稻基地10万亩,优质玉米生产基地20万亩。通过推广先进种植技术,改良品种,领先科技,提高粮食产量。2008年,全县粮食达27.0587万吨。近十六年来,全县粮食实现年年稳产增产。
我县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开发经验,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开发路子,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农民人均纯收入由645元增加到5117元,本级财政收入由3128万元增加到5.19亿元。
开发孕育希望,人们正在广阔的农村天地通过奋斗奔向小康。 (童晓红 张义)
|
|
上一条信息:会理县体育场馆建设进入冲刺阶段 | 下一条信息:会理县1—5月经济快速运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