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节助推会理构建凉山南部区域中心城市
阳春3月,在会理采访期间,记者看到最多的场景是:火热的节点工程建设工地;听到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是:我怎样为首届国际石榴节做出更大贡献;了解到最多的情况是:通过办节,20个节点工程构建成凉山南部区域中心城市主骨架。
从县到乡、从干部到群众,大家一致认为:举办中国会理首届国际石榴节,是会理构建凉山南部区域中心城市的最科学、最现实的发展路径。会理位于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示范区的腹心地带,是昆明、攀枝花、西昌区域中心城市的汇接地、连接点,会理一定要率先发展。
.jpg)
“把会理建成凉山南部区域中心城市”这是州委州政府对会理的新要求,州委书记吴靖平、州长张支铁对会理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
举办中国会理首届国际石榴节,是会理县2008年核心重要工作。会理县委、县政府提出:要像2006年全州开展“一办三创”一样,动员全县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紧急行动起来,以临战的状态,饱满的斗志,全力以赴做好国际石榴节的各项筹备工作,确保把首届国际石榴节办成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影响的一次盛会,把会理建成世界石榴中心。
会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从人力、财力、物力对筹备工作给予支持。当前,投资7亿元的20个节点工程建设已全面启动,各项筹备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各项工作将在9月20日前完成。各级各单位切实增强了时间感、紧迫感,集中精力,全力以赴,以超常规的思维,超常规的举措,过硬的作风,快捷的效率,迅速推动各项筹备工作。
举办首届国际石榴节是会理县自身发展的需求
“举办中国会理首届国际石榴节,是县委、县政府站在光大会理形象,促进会理发展的高度,着眼于建设工业强县、生态经济强县、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撤县建市,着眼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而做出的一项战略性决策。”会理县委书记胡坤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举办这次高规格、大规模的国际石榴节,可能在短期内收不到明显效益,但从会理长远发展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举办国际石榴节是落实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精神的重要举措。”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地方的知名度与其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要做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地方品牌,产生强烈的聚集效应,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为我所用。
“会理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基础。近年来,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县经济有了快速发展,特别是2007年综合经济实力位居西部百强县第75位,标志着会理县已走在了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前列。”会理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宁一告诉记者。
但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大,长期以来,会理在全国的知名度与该县所处的地位极不相称。外界对会理的资源优势、投资优势、发展优势了解不多,严重制约着会理县县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举办国际石榴节,正是把握取向、自加压力、加快发展的具体抓手,是加快发展的助推器、推进发展的大平台,是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建设任务集中起来的最佳载体。把支柱产业、优势资源、石榴文化、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古城旅游、招商引资捆绑在一起,进行广泛宣传,目的就是要通过弘扬石榴文化,打造会理品牌;就是要刺激经济发展,为加快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和动力;就是要通过大力宣传会理,推介会理,扩大会理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度,使会理走出大山,立足攀西,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举办首届国际石榴节中的“七个结合”,为会理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腾飞的基础
站在新的起点上,按照“一主、三化、三加强”要求,会理县通过办节与自身发展七方面相相结合,为会理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腾飞的基础。
.jpg)
会理新貌
.jpg)
会理古城
石榴在会理农业板块上是最大块,与会理烤烟产业不相上下,自清朝引进试种到今天,有300年种植历史了,现在是全国六大石榴产区的首位,产量占全国石榴产量六分之一,石榴发展势头猛,每年以20%---25%速度递增,到2007年底种植面积达15万亩,投产面积达13万亩,产果2亿斤。
发展产业就要抓住龙头,会理把办节作为全方位发展的平台,加大招商引资,整合各方面力量,全力向省州对会理确定的目标冲刺。
“招商引资作为晴雨表,资金就是向好的地方汇聚,促进这一地方核心发展。石榴作为会理名片,是会理形象,通过举办中国会理首届国际石榴节,扩大招商引资,提升各方面发展。”会理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张伟兴致勃勃地谈起办节与自身发展的“七个结合”。
一是节点工程与城市提升紧密结合。办节就是加大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2006年凉山冬旅会后,感到与西昌的差距是越来越大,主要就是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差距。省委书记刘奇葆来会理视察后,对会理上下触动很大,州委、州政府对会理提出了工作路径:建设凉山南部区域中心城市、撤县建市等目标。希望通过办节对会理目前“农村版、县城版”到“城市版”改版升级,迅速聚集人气,有了人气才有商气,有了商气就有财气,使会理在发展中率先崛起。
二是与农业产业化紧密结合。会理首届国际石榴节与冬旅会办节模式有别,最大特点是政府投资牵引民间投资发展,整个办节是政府投资1亿元兴办公益事业,民间投资6亿元多元参与的“1+6”投资模式,20个节点工程都要在节前展示出来。通过抓产业、企业发展,做大品牌,通过企业带动产业链,在己有石榴浓缩汁产品的基础上,再形成3---5个石榴产品,今年要达产3000吨石榴浓缩汁;通过政府引导,民间投资1.5亿元,企业搭建,打造占地130亩攀西地区最大的物流中心,集中会理优势农特产品,提高产业附加值,规范化管理。通过办节,在会理传统的红、黄、黑、绿等农特产业上也有动作。如把烤烟产业一起纳入,整合发展,目前,会理三益烟叶复烤厂技改顺利,建成凉山南部最大烟叶仓储与生产企业。
三是与民营经济、第三产业紧密结合。构建凉山南部区域中心城市,加强服务业,凉山矿业公司、会理锌矿投资8000万元新建四星级商务中心,会理一家私人企业投资2.2亿元建春天花园房地产,由会理本土建筑企业投资7000万元的鑫禧四星级酒店主体工程结束,正在装修。
四是与旅游业紧密结合。会理旅游是有文化底蕴的旅游,现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今年底要争创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办节中,涉及古城二期建设,政府投资1500万元,对城楼、院落等修缮,进一步完善景点,在红色旅游文化上,采用青铜雕塑、浮雕,再现1935年中央红军“会理会议”遗址。目前正在种植苍柏、安装梯步,工程在5月结束。通过农户、企业投资,政府补贴,在会理重要农业基地增加旅游接待设施建设,搞成观光农业,开辟农户增加现金收入渠道。
五是与招商引资紧密结合。在办节期间举办两场招商引资活动,节前在成都举办一次,节庆期间在会理举办一次,邀请全国石榴六大产区党政领导和客商,在空间、领域上进一步扩展,进一步夯实,让政府、农户、企业收益最大化,。
六是与管理机制、模式创新紧密结合。通过“1+6”投资计划,商业运作,宣传地方,引入市场机制,利用城市资源,广告设置、出租车,通过市场配置投放,增加政府收益,节点工程建成后,会理面貌焕然一新,也促进城市管理水平上台阶。
七是把办节与改善民生、新建公益设施紧密结合。新建一批老百姓反映最迫切、最需要的公益设施,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开放成果,如政府投入4000万元进行体育场馆建设,以满足会理群众提高国民素质、体魄的需要。
“会理节点工程是优中选优的项目,是展示发展成果的项目,也是会理可持续发展的后劲项目。”会理县委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郭建琼如是说。
文/图·凉山日报报记者张崇宁李伟·
|